肺癌是常見且死亡率很高的癌症,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:2016 年台灣有9,372 人死於肺癌,佔所有死亡人數的5.4%,無論是男性或女性,肺癌都佔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一位,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19.7%,每年健保花費117 億新台幣。末期肺癌患者深受症狀所苦,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甚鉅。安寧緩和療護不刻意延長生命或改變病程,而是著重在症狀控制,顧及病人身體、心理、社會與靈性的受苦。與病人及家屬開誠佈公的溝通,以病人的舒適為前提,設定務實可達成的照護目標。臨床上醫師常常不知何時讓安寧療護介入,而且過度顧忌止痛藥與鎮靜劑的副作用,使得末期肺癌病人所接受到的緩和安寧醫療明顯不足。許多國外的腫瘤醫學會都建議:在病人與醫療團隊辛苦抗癌的歷程中,緩和醫療的早期介入,有助於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,甚或能延長病人的生命。本文闡述:末期肺癌患者的評估以決定安寧療護介入的時機;以混合處置模式兼顧積極的疾病治療與緩和的安寧療護;瞭解醫病溝通的障礙與改善溝通的方法;末期肺癌患者的種種症狀及可能之處置方式,讓末期肺癌病人的最後階段得以善終。